「很多人會誤以為自己是『黑手指』,其實原因敗在他們選擇的第一盆植物是香草,而且養在室內。」每天與植物為伍的風格陳列師 Yuty Huang(以下簡稱Yuty)這樣說著。
設計師半路出家練出綠手指
原為服裝設計師的 Yuty 曾在上海時尚產業工作,當時身處異地,她深感生活節奏快速,在滿滿思鄉情懷下,開始在家種植綠色植物。是從那時開始一頭栽進綠植的坑。當越買越多,Yuty 逐漸靠著經驗累積也看書自學,越來越能掌握與植物共同生活的要領。
回到台灣後,她先是開了「yuty_deco」的 Instagram 帳號,在社群上分享用植物佈置空間的美學心法,關注人數日漸增加,於是 Yuty 把自己這幾年的綠手指心得,轉化成實用有趣的 workshop 課程,讓網友們呼朋引伴參加,至今已過三年多。


用植物佈置空間,先看室內硬裝的本質
說到植物與傢俱陳設搭配,Yuty 認為一切還是源自對美的敏感度。若要她來主導植物的空間佈置,她形容有點像幫人配衣服,得要先看穿衣者自身散發的氣質,再來思考適合什麼服飾。「面對空間我會先看『硬裝』的本質有哪些元素。我家多是自然有機質感的材料,像:石板、木頭,所以我選較多質感粗獷的陶盆來搭配;有些家採用大面積的光滑大理石,裝潢摩登現代,我可能就會挑上釉的光滑瓷器相呼應。」
配盆原則——首先挑選中性的大地色,她最常用的是義大利品牌「deroma」的灰色與褐色,算基本款容易搭配。若想創造變化,再去找符合室內調性的色系最不會出錯。若請 Yuty 依照「光照度」來建議植物的話,她說:「照不到陽光的地方,人造植物其實是第一首選,因為植物總需要光合作用,若是沒有光,他們真的會逐漸枯萎。在窗邊有散光的位置,觀葉植物大都很適合。戶外通風處,需要陽光的香草與草花便是理想的選擇。」
Yuty 還分享,因為人的喜好會更改,空間佈置更是不斷變化,「工作室大量木作,顏色比較深,整體感受特別成熟,於是我用了線條比較現代的傢俱,隱形隔出 workshop 的上課區域。我家屬於亞洲度假風情,算是折衷主義的混搭,除了植物外,我也會運用各種傢俱帶出空間個性,櫥櫃、燈具、抱枕、單椅⋯⋯等,室內大小物件都是影響視覺的環節。」


與植物為伍,日日忙碌的園藝生活
她的每日行程幾乎已被植物支配好作息,「夏天我會起得早一點,大概八點就要起床澆水,因為如果等到太陽升起天氣變熱再給水,植物會不開心。最好的時刻是陽光還沒有很曬時就先幫她們補充水分。」Yuty 笑說以前早起是為了上班不遲到,現在變成餵植物喝水。
植物除了給水外,每天可能還需要移動一下位置、拂去葉子上的塵埃、修剪枯葉、除去病蟲,等到整室植物都巡過一輪,大概已經過了兩個小時。早上在家照顧植物的工作是如此,等到傍晚 Yuty 會進工作室,重複相同的工作模式再來一次。「春夏秋步調大概都是如此,唯有冬天植物生長速度比較慢,室內相對沒有蟲害。所以冬日是農忙淡季、我的假期。要擔心的只有寒流可能會把植物凍死。」
減少適應問題,轉戰台灣原生種
想要照顧好植物,那就跟他們一起感受環境,像人覺得舒適的生活條件,基本上觀葉植物也能活得很好,除了對濕度的要求之外,人與植物幾乎相同:適度飲水、新鮮的空氣、流暢的通風、不過於炙熱的光照度。
她開班授課時,大家總是好奇室內外植物的養護差異,Yuty 說:「最適切直接的比喻,是把適合養在戶外的植物想作是狼、擺在家中的是狗。」如此一來就能比較容易理解箇中差異,雖然都同一屬,但兩者適應環境的「野性」不同。
過去她多養觀葉植物,但原產於雨林裡的他們,並非每個品種都能融入台灣的四季,於是這一兩年她轉戰找尋台灣在地原生種,畢竟台灣長大的植物,面對環境競爭力仍是強過外來種。「本地植物還是有自我優勢在,例如蟲害情況相較起來會少很多。雖然她們的型態不會像雨林植物那麼狂野外放,但若是拿來家中與不同種植物互相搭配,還是能搭出自我美感。」


因為植物而打開五感,生活與自然並行
養植物多年,Yuty 認為自己與植物的關係十分對等,「看到小動物會有想要照顧牠們的衝動,但面對植物我的心態截然不同,植物不太能控制,只能從旁協助他們,我盡量提供好的生活環境,靜待一切自然發生。」Yuty 笑談起那些療癒的園藝時光,專注整理時雖然手腳皆十分忙碌,不過腦袋卻可以很放空,一心一意地投入其中。
與植物為伍之後,Yuty 像是全身被打開感官,常在忙碌過程中透過五感療癒自己——泥土的氣味、青草的鮮脆與砂礫的觸感、鮮花嬌豔欲滴的濃郁顏色,「我的感受變得很細緻,對我來說是一種細品生活的過程,過去的時尚工作總是不停製造、不斷浪費,對環境帶來傷害。但是種植植物則是參與自然的消亡,植物從地表冒出,最終也回歸塵土。」Yuty 透過植物感受四季,讓感官貼合時間流逝,與自然一起前行。
關於本文作者
Chia nung.
天秤座台北人,文字工作者,熱衷聽故事,喜歡美麗且真誠的事物。
Contact:cchianung@gmail.com